
本文转自:人民网-湖北频道
人民网记者 周雯

粮食收割。鄂良摄
金秋九月,稻谷飘香。来自荆楚沃野的粮食,“住”进了智慧粮仓,“吸”氮气、吹空调;“荆楚粮油中国行”品牌推介活动持续走进全国多地,湖北优质粮油“圈粉”全国……
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,“十四五”期间,湖北省基本实现“粮食储备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、粮食应急体系短板基本补齐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、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”四大发展目标。从“稳”“安”“香”,看湖北持续守住管好“荆楚粮仓”,全力做大做强“荆楚粮油”。
“稳”

粮食丰收。鄂良摄
秋粮收购涉及面广、数量大,是全年粮食收购的重中之重。近日,武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秋粮竞价采购专场成功为多家企业采购粮食3.7万吨,地方储备粮采购轮换逐步进入高峰。
这是湖北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缩影:让市场对粮食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,通过央地协同运作,维护市场平稳运行。
“稳”如何体现?收购数量稳,近5年入统企业年均收购量260亿斤左右;市场价格稳,粮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,未实质性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;市场运行稳,各类主体心态稳定,企业购销理性积极,农民粮食愿售尽售。
稳住粮食安全这块“压舱石”,荆楚粮仓硕果丰盈。2024年,湖北省粮食总产557亿斤,近4年粮食年均产量稳定在550亿斤以上,打造了监利市、枣阳市、襄州区3个全国超级产粮大县。
“安”

储粮智能化,多式联运格局基本成型。鄂良摄
在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,通过移动端随时查看智慧粮库管理平台的监测数据,管理者可实时掌握粮情信息、虫情信息、氮气监测、光伏制冷等储粮动态。
从“会储粮”到“慧储粮”,湖北省粮食仓储设施体系建设正向更高标准迈进。湖北累计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近15亿元,新建高标准仓255万吨,建设改造低温准低温仓容510万吨,省域内国有粮食企业完好仓容达到1500万吨,地方储备粮实现准低温仓全覆盖。
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日臻完善。全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79个,共有粮食应急保障主体3300余家,较2020年增加700多家,其中省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238家,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,“布局合理、平急结合、运转高效、保障有力”的全省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。
湖北正聚焦粮食跨省“大进大出”,以武汉为核心,襄阳、宜昌、黄石、荆州等为重点,其他沿江沿京广、京港澳铁路公路县市为补充,着力构建“1+4+N”华中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,推动全省粮食供应能力再上台阶,已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“香”

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在辽宁沈阳举行,荆楚粮油集中亮相。鄂良摄
在“江汉大米”品鉴区,电饭煲里升腾的热气带着淡淡的米香,吸引了大批消费者驻足。9月13日,“荆楚粮油中国行”品牌推介活动走进云南昆明,来自湖北的38家优质粮油企业携百余款特色产品集中亮相。现场以江汉大米、湖北菜籽油烹制云南特色牛肝菌焖饭,刚一端出便吸引市民争相品尝;7月12日,荆楚粮油走进辽宁沈阳,第七届粮交会上产销合作结硕果,湖北企业成交粮油104万吨……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产销融通是关键之举。2024年,湖北省工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的粮油加工企业达到13家,比2020年增加10家;培育打造“荆楚粮油”“江汉大米”“湖北菜籽油”等粮油公用品牌20个,比2020年翻番,其中“荆楚粮油”品牌价值达608.9亿元,在全国同类品牌中排名第二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,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标准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。
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提“香”。湖北在全国首创实施粮食科技揭榜制,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,促进“产学研用”融合发展。优质稻米、菜籽油等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提速增效,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粮油龙头企业40家。粮机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,研发建成全国首套全智能化稻米加工生产线,粮机磨具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90%,稻米加工和油脂加工装备制造水平走在全国前列。
当前,湖北正以华中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为引领,坚持改革与创新“双轮驱动”,粮食高水平安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“双高并进”,粮食安全的政治性与粮食流通的经济性“两性并重”,优化资源要素布局,畅通物流通道节点,加强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,探索创新体制机制,努力实现能级跨越,为支点建设贡献粮食力量。
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